2021-11-12 16:37:52 0
近年來,跟著自動化需求的不斷開釋和人口紅利要素的不斷影響,我國工業機器人迎來了快速展開。在企業、政策、商場等各方的有利條件下,到現在,我國已接連6年成為世界的需求和運用商場,工業機器人產量和增速保持高速添加態勢。
即使中心出現了短暫的低迷,但現在正在復蘇。據統計局數據閃現,本年4月,我國工業機器人完成逆勢添加26.6%,產量近2萬臺,接連了上一年10月以來的繼續添加態勢。在此布景下,預計本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將迎來第二個春天。
不過,盡管國內商場的全體展開越來越喜人,但國內品牌和企業并不達觀。本來,工業機器人在我國的商場龍頭位置終年被外資企業占有。近兩年來,國產品牌的比例明顯下降,這無疑令人擔憂。未來,加快國產機器人的崛起火燒眉毛。
那么,怎么完成國內企業的崛起呢?一方面要提高當地企業的實力,另一方面要標準當地企業的展開。基于此,2017年,我國專門發布了《工業機器人職業標準條件》,即標準職業商場次序,強化國產產品質量,鼓動和維護本鄉企業的積極性。
三年來,只需32家企業符合標準條件
據了解,自《工業機器人職業標準條件》施行以來,我國共有32家企業分三批中選。其間,批中選企業 多,有15家企業,其間集成運用企業9家,本體企業6家。之后,第二批和第三批的數量急劇削減,集成運用和本體企業的比例也發生了很大改動。
6月10日,第三批符合工業和信息化部標準的9家企業均為概括運用企業。相比之下,2019年第二批集成運用與本體企業的比例仍為1:3。當然,假如商場上的集成者數量是本體企業的5倍,那么上市企業中比本體更多的集成運用是正常的。
但是,除了企業構成上的巨大差異外,中選企業的數量更是備受關注。據相關數據統計,到2019年,我國工業機器人數量已達5000多臺,其間集成器3000多臺,本體企業600多家。但現在上市的企業只需32家,數量并不多。
假如稍加轉化,我們可以發現,在整個三年中,符合“工業機器人職業標準條件”的企業不到1%,這無疑令人震驚。也許,當很多人看到每年評選出8、9家企業時,會覺得我國工業機器人工業的展開越來越標準,但現實告知我們,這條路才剛剛起步。
我國企業的標準展開有什么不同?
那么,為什么我國這么多企業只合格32家呢?國內大多數工業機器人企業的劣勢是什么?通過對工業機器人職業標準條件的具體研討,不難發現企業規模、質量要求和研發立異才干。現在,這正是我國企業和工業展開的不利要素。
根據標準條件,工業機器人企業的選擇需求滿足八個部分的要求,其間企業規模、質量要求和研發立異才干是重要的。但是,由于國內企業難以通過三項目標中的部分目標,暴露出一定的缺點,因此大部分企業終被選擇出來。
如根據企業規模標準條件要求,所選企業為本體企業的,年總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,年產量不低于2000臺;為集成企業的,年總收入不低于1億元。